洛江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报告
时间:2021-03-09 15:30 浏览量:1

洛江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作报告

中共泉州市洛江区   泉州市洛江区人民政府

20213月)

洛江区地处泉州市区东北部辖区面积374.8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9,辖2个街道和4个乡镇。境内珍存多处风情文化景观,有我国“四大古桥”之一的宋代洛阳古桥,有被誉为“八闽名胜无双境、绝顶蓬莱显九仙”的仙公山有山水辉映、秀丽神奇的仰恩湖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施琅将军陵园及泉州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俞大猷公园全国第一所具有颁发国家本科学历和授予学士学位资格的私立大学仰恩大学。

近年来,洛江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智造生态新城区发展目标,调结构、治污染、美生态、建体系,走出一条具有洛江特色、彰显比较优势的绿色转型发展之路,全区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荣膺国家生态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等荣誉称号。现将我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情况报告如下:

一、坚持高位推动,构建生态优先新格局

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原则,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着力构建权责清晰、导向明确、多元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体系。

1.强化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区党政主要领导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作为重点工作进行谋划安排,每年多次在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各类专题工作会上听取专项汇报研究部署推动,并组织开展一线办公活动,现场协调解决生态环保工作中的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出台《泉州市洛江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进一步明晰各级各部门生态环保工作职责,以列明环保责任清单的方式,划定环保“责任田”,为构建大环保工作格局提供制度保障。

2.坚持规划引领。先后出台洛江区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洛江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9-2025年)《洛江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20-2030)》《洛江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2020-2030年)》,通过多规合一统筹规划全经济社会发展。制定《洛江区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泉州市洛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加快推进“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编制工作,确立生态保护红线优先地位,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已初步确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145.48平方公里, 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8.79%。

3.建立考核机制印发泉州市洛江区贯彻落实<泉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工作分解方案的通知》,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乡镇部门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发挥绿色考核指挥棒作用。全面推行生态文明建设“一票否决”,考核结果纳入各单位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和绩效考核范围增强乡镇区直部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4.健全多元监督。借鉴先进工作经验,将生态环保网格监管并入城乡综治网格工作,统一管理使用,有效发挥网格员监督管理作用。区人大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监督重点,每年组织开展生态环境督查、调研。区政协发挥参政议政作用,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专题调研。区检察院构建全方位、广覆盖、多元化“三位一体”的公益保护法律监督体系,实行“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生态检察模式,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府院联动。

二、厚植生态优势,展现大美洛江新颜值

以保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为核心,聚焦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

1.实施“洁净蓝天”工程。全面实施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空气质量改善。2020年洛江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6.8%,较上年提升2.4个百分点。一是深化工业污染治理。加强表面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整治“十三五”期间,共督促51家企业完成有机废气设施配套,关停12“散乱污”企业,完成22台铸造企业落后生产设备拆除工作。二是深化扬尘污染整治。采购2辆抑尘车,经常性开展市政道路清洗保洁,减少道路扬尘;落实文明施工举措,督促所有在建工地设置降尘喷雾系统主要道路硬件化、裸土覆盖等措施,降低施工扬尘。三是深化交通污染整治。推行绿色出行,完成1349辆黄标车淘汰报废,新建80个公共自行车站点,上线车辆3196辆,实施17座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四是优化升级能源结构。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共铺设燃气管道105公里,覆盖万安街道、双阳街道、河市镇。全区天然气通气小区120个,通气居民用户40364户,工商业用户67户。

2.实施“清新水域”工程。一是深化落实“河(湖)长制”。全区共设河(湖)长14名、副河(湖)长19名、流域河长3名,聘请河道专管员19名,管好河流“最后一公里”,确保河道管护不留盲区。全市率先定制化开发建设“洛江智慧河长”APP,将综合门户、一张图、业务管理、考核管理、档案管理、巡河统计、组织信息和后台管理等8个模块纳入一体化管理,通过运用“互联网+”信息手段,推动形成线上与线下互动治水的新局面。二是推进流域综合整治。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三年来策划生成饮用水源保护、小流域污染治理、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治理、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项目等5个大类项目库,累计投入5亿多元,辖区主要流域水环境质量达标率100%三是开展饮用水源专项整治。完成2个“万人千吨”饮用水水源地整治任务,消除3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隐患,完成饮用水源勘界立标工作。四是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完成河市西片区污水管网配套工程、双阳朝阳片区污水排放工程、仰恩大学污水处理站工程等一批项目,推动实施洛江区污水管网配套工程建设PPP项目“十三五”期间,全区累计建成污水管道60公里。

3.实施“清洁土壤”工程一是推进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因地制宜选用措施和技术模式,全面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类196个地块1001.78亩二是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严控新批涉重金属排放项目,开展涉镉等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切断镉等重金属污染进入周边土壤的途径,协助第三方做好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污染地块调查工作,督促4家重点企业做好土壤环境自行监测。三是加强危险废物管理督促、指导80家企业完成2020年度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备案,2020年以来我区共规范转移危险废物375吨;对疫情期间医疗废物规范管理,严格进行安全处置,全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100%。四是控制化肥和农药使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12万亩(次)、秸秆还田回收率94.7%、示范推广有机肥7.5万亩等推广措施,建成2个化肥减量增效示范片,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3.01万亩,统防统治4.27万亩,推广使用高效植保机械,全区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减少。

4.实施林地保护工程。实施植树造林工程,全区森林覆盖率为64.31%,森林蓄积量为125.031万立方米,林地保有量为2.44万公顷,自然保护区(含保护小区)面积1117.36公顷。加快矿山恢复治理,逐步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包进程,已完成恢复治理面积133.6亩。

三、发展绿色经济,积蓄赶超跨越新动能

围绕高质量赶越目标,“一带四区”(“一带”指万虹路产城融合提升带,“四区”指商贸文创都市区、滨水人居商务区、智造装备产业区、美丽乡村生态区)为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智能制造、特色农业、商贸物流、生态旅游等主导产业,真正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实现生态与经济同频共振。

1.做强智能制造。加快布局新基地、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一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将智能制造作为产业转型提升的主攻方向,定向精准引进一批智能制造领先企业、优质项目,打造产业高地。2020年洛江区智能装备产业园成功获批“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基地”,智能装备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20亿元。二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供应链整合、新材料应用为重点,对纺织鞋服、卫生用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实施“生产换线”“设备换芯”和“机器换人”,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2020年14个省市重点技改项目完成投资7.7亿元。三是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47家,2020年有32家企业入选“福建省2020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家企业分别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2.4亿元、增长58%。省级数字经济项目完成投资8.6亿元,数字经济规模突破50亿元。四是推进绿色节能发展。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产业能耗逐步降低,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0.7%,万元GDP和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25.2%、28.3%以上。

2.做精现代农业一是壮大特色农业。全区建立禽畜、花卉、水果、蔬菜、林业、中药材六大农业特色基地,完成省级畜牧业标准化示范场改造、现代花卉示范区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等一批示范项目建设,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全区建成蔬菜智能温控大棚15.6万平方米,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4个,通过“三品”认证基地面积3000亩。创建省市级农业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二是发展林下经济。全区林下经济种植面积3.15万亩,累计实现产值1.1亿元;实施林下经济项目8个,获批市级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示范社5家。三是完善水利设施。累计建设1.19万亩高标准农田,完成3个安全生态水系项目;实施6个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6万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乡镇实现科技特派员全覆盖。

3.做大生态旅游。突出“名山、名桥、名人”元素,加快推进旅游资源整合,串好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休闲旅游线路,结合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文化旅游融合等,抓好细节营造,全力打造“悠游洛江”品牌。仙公山、泉州海丝野生动物世界、石龙谷等景区日渐成熟,樱梅园、乡韵花湾、洪泗村“红色荣耀”旅游基地、龙潭溪等景区成为旅游新亮点。虹山乡获评“福建省三星级乡村旅游休闲集镇”,石龙谷获评“福建省体育产业示范单位”,“紫楹山庄”获评省级养生旅游休闲基地,2020年全区共接待游客180.1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5亿元。

四、立足共建共享,打造宜居宜业新生活

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奋斗目标,融合生态城区、文明城区、卫生城区创建为一体,实行区、镇、村“三级共建”,打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好家园。

1.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完善“多规合一”规划管控体系,组织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加强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坚持推动城市快速跨路沿江拓展,高标准推进阳江新城建设,实施滨江路沈海高速至南惠高速段环境整治工程,抓好阳江片区市政道路、阳江水系及公园等项目建设,推进后埭、新南、塘西等片区城市化改造,实现人口、商业、产业集聚。强化主城区辐射带动,做好产城融合文章。

2.提升城区宜居品质。一是加快更新改造。实施“智慧城区”建设,城市管理更加智能、高效。开展背街小巷整治3.6万平方米,改造提升22个老旧住宅小区,对中心城区坑洼路面、违规停车、摆摊设点等进行专项整治,修复、硬化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路面9000多平方米,新增机动车停车位3000多个。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城市交通网络方便快捷,万虹路、西环路、滨江大道等“三纵八横”主干路网基本形成;疏通城区次干道和支路,持续推进城区道路“白改黑”工程,全面解决中心城区断头路。三是推行垃圾分类。大件垃圾、园林垃圾、有害垃圾收集点建成投入使用;加强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管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建成5座垃圾中转站,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四是推进生态建设。加快“一廊三环四带”城市生态连绵带规划建设,建成10处街心公园、口袋公园,全区建成区绿化面积907公顷,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逐年提升,2020年分别达43.67%、13.74平方米。

3.升级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一革命四行动”,新建改造乡镇、农村、旅游公厕40个、三格化粪池 3.0181万户,同步抓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67个行政村建立生活垃圾治理常态化机制,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为100%;建成85处整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全覆盖。完成630余栋农房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大力培育“绿盈乡村”,围绕“村更美、山更好、水更清、林更优、田更洁、天更蓝、海更净、业更兴”的目标,培育挖掘一批乡村生态振兴先进典型,打造新告村、新庵村、洪泗村、苏山村4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虹山乡省级特色乡镇和2条市级示范线路建设。创建绿盈乡村初级版44个、中级版18个,完成申报待认定的高级版5个。

五、培育生态文化,营造全民参与新风尚

   广泛开展生态文明主题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营造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

1.强化生态环境教育一是加强党政领导生态文明培训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纳入全区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组织区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福建省党政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专题培训班”采用“互联网+干部培训”的方式,提升干部生态文明治理能力二是加强青少年环境教育,免费为全区8所学校赠送《中国环境报》,充分利用罗溪奕聪中学省级环境教育基地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三是深入落实企业环境教育。组织辖区重点监控排污单位环保相关责任人、法人参加全区环境违法警示教育宣讲会提高污染防治意识。开展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活动,泉州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洛阳江水质自动监测站、泉州市室仔前垃圾埋填场等作为环保设施公众开放对象,先后组织8场次近200人参加,进一步拓展公众了解环境信息、参与环境治理、监督环境管理的渠道。2020年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满意度达91.7%。

2.培育特色生态文化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非遗数达到7类29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2个。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为1项,省级非遗项目5项。 加强特色生态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建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1个(仙公山及周边社区非遗展示馆),区非遗展览馆1个,6个市级非遗传习所,48个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点,加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的宣传推广。

3.普及生态文明理念组织环保志愿者走进社区,提供环保志愿服务,倡导低碳生活、垃圾分类、保护饮用水源等绿色环保行为,让更多市民参与其中,做环保的支持者、倡导者、践行者。组织环保志愿者走进企业,扎实开展新《环境保护法》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企业干部职工的环保法律意识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下一步,我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为新起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助推洛江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发展绿色生态经济,持续优化产业布局,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强化能源高效利用和资源节约保护,切实走出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协调并进的绿色发展之路。

(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深入实施碧水、蓝天、净土工程,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推动形成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

(三)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做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严格落实“三线一单”。优化“一带四区”空间发展格局,努力形成产城融合、协调发展、集约高效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坚持全民行动共建共享,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创建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与参与度,创高品质美好生活。